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走错的路也是路


三兄弟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一个叫怨天,一个叫怨地,另一个叫无悔。
三兄弟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幕天席地,遭遇漠漠尘沙,翻过七座高山,涉过二十一条大河,终于来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集镇。这里有三条大路,其中只有一条能够通往城市,但谁也说不清究竟哪条才是。
怨天说:“咱老爷子一辈子教我的只有一句话‘听天由命’,我就闭上眼睛选一条,碰碰运气好了。”他随便选了一条,走了。
怨地说:“谁叫咱们生在那个地方呢,我没读过书,计算不出走哪条路最有可能,我就走怨天旁边那条大路吧。”怨地拍拍屁股也走了。
剩下的是一条小路,无悔拿不定主意。他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先去镇子里问问长者。长者见了他,但仍然是摇头,“没人到过城市,因为它太远了。而且我们这里的生活也不错。不过,孩子,我可以把我祖父的话告诉你——走错的路也是路。”
无悔记着长者的诚挚教诲,踏上了那条小路,寻找他的城市之梦。他经历的痛苦与艰难无与伦比,但是,每一次挫折,每一回失败都没有打倒他。当他面临绝境时,总是对自己说“走错的路也是路”,于是他挺过来了。在10年后的一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凭这他杰出的韧劲与毅力,从一元钱的生意做起——擦皮鞋,拣垃圾,端盘子,后来他成为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蓝领,白领,直到自己独自注册了一家公司。
30年后,无悔老了,他把公司交给了儿子打理,只身回乡寻找当年同行的兄弟。依然是那个贫困的小村,依然是茅屋泥墙,怨天和怨地住在里面,依然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三兄弟各自叙述了自己的故事。怨天沿着大路走了五个月,路越来越窄,野兽出没,一天黄昏,他差点被狼吃掉,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怨地选的那条路跟怨天并无区别,回来之后,他觉得一辈子不能抬头做人。无悔叹息地说:“我走的路和你们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决定了就决不回头。”

要多为别人想想


要多为别人想想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珠地灭。这话未免太自私,其实做人,确实该为别人想想。
    圣雄·甘地,一次,上火车时,因为人挤,一只鞋子掉到车下的铁轨上,因为车要开了,来不急拣回,他就索性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下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会有人拣去这鞋,如只一只,拣去也用不上,把另一只扔下,他拣去,就还可以穿了。
     有个盲人,一到夜晚走路,总要提着灯笼,人们奇怪,瞎子点什么灯呀,他说:不为自己看见什么,只为照亮别人的道路,使别人不摔倒,也不会撞向我自己。
     这真是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佛教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如为众生得离苦,即为自己求安乐。
     在为别人着想的同时,对别人给你的好意,也应欣然接受,那怕这好意来得不太合适。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要扮演一个徒步旅行的行路人,正要上场时,一个门生紧急地提醒他:老师,你的鞋带松了。
     他回答说:谢谢你呢。随即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要步入舞台时,又蹲下,弄松刚才已被绑紧的鞋带。
       他这两个动作,恰被一在后台采访的记者看到,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表现行者旅途的疲惫,把鞋带放松,要掉的样子,很能体现,我的学生并不知道这演技的真谛,但学生的提醒,是关爱与好意,我怎能不接受。
     勘弥的做人与他的演技一样,令人可敬呀。
       佛教讲因缘法,因缘就是联系的法则,联系就如一张网,牵一角而动全身,大家是共荣共衰的,城门失门,就殃及池鱼,因为,为了救火,大家用盛水器把池里的水用光了,水池干了,鱼死了。
     所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像蜜蜂,刺了别人,自己也死了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適當的放手






新來的小沙彌,按法師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幾百本經書由一匹棗紅馬馱著。
在途中,小沙彌一直緊緊地牽著馬的繮繩,惟恐它不好好走,甚至怕它脫繮而逃了。越是這樣,那匹馬越是在後邊拖拉著,越走越慢,越走越沒精神,小沙彌就把繮繩扯得更緊了。結果,沙彌和馬之間不但形不成默契,還爭執彆扭著。本來並不遠的路途,居然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打了個來回。
回到寺院里,小沙彌就向法師告馬的狀,說這匹馬太不聽話了,越拉越不走,急死人了。法師就笑了,對小沙彌說:與任何一匹馬同行,都不能強拉硬拽,要因勢利導,發揮和調動馬的積極能動性,讓它自己走,讓它在前面走,或與它並排走,絕對不能在前面拉它。這匹棗紅馬是一匹最聽話的老馬,對這樣一匹馬,就更省心了,所謂的老馬識途,它在這些寺院與寺院之間的路途上,走了已不止一遍,走了也不止一年了。明天再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時,放手讓它自己走,你試試看。
小沙彌半信半疑地休息去了。
第二天,當小沙彌與那匹棗紅馬再次踏上路途時,小沙彌想起法師說的話,就及時地放開手,把繮繩搭在馬的脖子上。那匹棗紅馬像是受到了莫大的尊重,馬上精神起來,朝小沙彌咴咴兩聲之後,揚起四蹄嗒嗒嗒地朝目的地走去。小沙彌在一側跟著,既輕鬆又愉快。
更令小沙彌感動的是,在回來的路上,在一塊半米見方的岩石旁,棗紅馬忽然不走了,還銜住他的衣袖往它背上搭。小沙彌忽然明白了棗紅馬的意思,在騎上它之前,把自己揣在懷里的半塊白饃喂給它了。
結果可想而知,與昨天差不多的路程,今天只用了少半天的時間就順利歸來。
每一個人,對待每一件事,都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和熟悉的過程。因此來說,有的時候,你過多地約束和牽制,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和作用,倒不如適當放手,來得智慧和省心。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
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儒家仁慈孝道思想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素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传入我国,和我国文化相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对于动物,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我国出家人不托钵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杀素食、培养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观念就逐渐在佛门中形成了。
不杀生这一观念,在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中,更为重视。佛教以为不同空间的众生,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人道与畜生道,同是六道之一,畜生并不永远为畜生,人也并不永远为人。基于此一认知,多生多劫以来,人与畜生之间,难免没有父母妻子眷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若杀害各种生命,往往有可能杀害前世的六亲眷属。再者,我今生为人,杀害畜生——飞禽、鱼虾、鸡鸭猪羊,未来生中我如堕入畜生道,别人——包括畜生道恶报受尽转生为人的,也照样会杀我。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恶业招感,世界上连年战争不断,社会上的杀人、放火、勒索、撕票,都是人类共业的后果所致。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则认为,食用众生之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杀生,但是因为你的吃肉助长了他人的杀生,这其实是间接的杀生。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说:而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 印光法师认为,食肉与吃素是一个人超升或堕落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想爱惜自身及普天人民,想长寿安乐,不遭受意外灾祸,就应当戒杀吃素,也是为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种妙法。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又说:
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印光法师指出,一个人虽不杀生,但他吃肉助长了人的杀业,其实是犯了杀戒。只有当一个人不亲自杀生,坚持吃素的时候,他不仅不造作恶业,还能够免除各种苦报,他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放生之举。

Sunday, December 2, 2012

<富含哲理的佛教故事>



<富含哲理的佛教故事>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反思:在生活中,您是否也像师弟一样,对某些人、事、物都表现得过于执着呢?

二、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反思:大道理人人都懂,能实践的人有几个?

三、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反思:一旦心中怀有满满的成见,就容不进他人的看法了。您的杯子,还有多少空间装下别人的意见?

四、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小心得:所谓的“佛法不离世法”,原来就是如此!

五、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小心得:修行路上,总是要谦逊,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