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13

征稿活动

各位吉祥,
我是第六届金宝拉曼大学佛学会资讯组组长,可馨。

此次征稿的宗旨为:激发学佛者对佛学创作的热忱及自身的创作能力

主题:“在什么因缘下接触佛法”

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欢迎各位前来投稿~~

若有任何疑问,请联络以下电话号码,感恩~

可馨 合十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精进


净空法师讲述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著小时候在一起啊,这份感情抔抔。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著窗户,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应;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著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走去再走回来,需三天。你看他,站著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这样殊胜的成就到那里去找啊?一句阿弥陀佛,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这一个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啦。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够讲上十年,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中秋节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为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 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 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 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 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 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 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 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 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佛典故事 

       


一日,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從魔竭國來到毘舍離城外的闇婆婆利園,闇婆婆利園的女主人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便趕緊從毘舍離城的住處駕著華麗的馬車前往佛所。

闇婆婆利園的女主人來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後即在一旁坐下;佛陀為其開示佛法,女主人聽了十分歡喜,便祈請佛陀與諸位比丘於隔日至其家接受她的供養。佛陀默然應允後,女主人頂禮佛足即返家準備。

此時,毘舍離城的男女老少也聽到佛陀與五百位比丘在闇婆婆利園。有五百童子威儀庠序、穿戴嚴整,各自乘著華麗寶車前往闇婆婆利園,有的乘坐白馬白車,衣 蓋、幢幡和侍從都是白色;有的乘坐紅馬紅車,衣蓋、幢幡和侍從都是紅色;有的乘著藍馬藍車,衣蓋、幢幡和侍從亦是藍色;有的乘著黃馬黃車,衣蓋、幢幡和侍 從亦是黃色,陣容浩大。他們在途中遇到闇婆婆利園的女主人,飛快地駕車往城裡奔馳。

童子們詢問:「妳為什麼這麼急地駕車往城裡去呢?」女主人說道:「各位賢者,我明天將要供養佛陀一行,所以要趕緊回去準備齋食,才會快速駕車。」童子們聽 到後馬上告訴女主人說:「我們亦是想明日供養佛陀及諸位比丘,我們給妳一千兩純金,請妳把明天供養佛陀的機會讓給我們。」女主人回答:「停止!別再說了, 各位賢者,我是不會答應的。」童子們又再說:「那給妳二千兩、三千兩、四千兩、五千兩、甚至百千兩金,只要妳願意把明天供養佛陀及諸位比丘的機會讓給我 們。」

女主人回答:「我是不會答應的,因為佛陀說有兩種事情是人們最渴求的,一者是利益,二者是性命。你們誰能擔保明天我還能活著呢?我要把握此殊勝因緣供養佛陀,現在要回去準備齋食。」諸位童子聽到女主人的回答,紛紛讚歎:「我們真的比不上這位女士啊!」

沒多久,五百童子來到佛陀的面前,頂禮後便在一旁坐下。佛陀看見諸位童子的到來,便告訴比丘們:「諸位比丘,你們看看這些童子們威儀庠序、容貌莊嚴、服飾 華麗,與天帝釋出遊無異。」接著,佛陀告訴諸位童子:「在世間上,有回報之心的人甚為難得,得到小小恩德就能時時不忘、牢記在心,何況是更大的恩德呢?所 以你們要記得心存回報之念。」佛陀欲重宣此義,便說一首偈語:「知恩是反復,恆念教授人,智者所敬侍,名聞天世人。」諸位童子聆聽世尊殊勝微妙法門,法喜 充滿,禮謝佛陀後歸去。

同時,闇婆婆利園的女主人徹夜準備美味佳餚,並布置場地及鋪設莊嚴坐具。天一亮,即前往祈請佛陀與比丘們前往應供。待佛陀與比丘們抵達時,女主人便親手將 飲食供養佛陀及諸比丘;等到佛陀及比丘們用齋完畢,女主人至誠地稟告佛陀:「我希望能將此闇婆婆利園供養如來及諸位比丘,使現在、過去、未來的僧侶都能在 此安住修行。希望世尊慈悲納受我的供養,接受此闇婆婆利園。」

世尊為成就女主人至誠的發心,便接受闇婆婆利園,並祝願:
  「園果施清涼,橋樑渡人民,
   近道作圊廁,人民得休息。
   晝夜獲安隱,其福不可計,
   諸法戒成就,死必生天上。」

世尊說完此偈後起身離去,女主人聞佛所說,法喜充滿。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經‧卷十》

省思 為善當及時,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因緣。闇婆婆利園的女主人不因他人的利益交換,堅定地要供養佛陀及諸位比丘,並布施闇婆婆利園。以清淨心、恭敬心供養,而為善最樂的喜悅,自在其中。


 

Friday, September 6, 2013


国庆日刚过不久,在这向各位分享有关佛教里的四重恩-国家恩的文章。


误解佛教的人,说佛教徒消极遁世,不事生产,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不闻不问。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事实上,自佛教传入我国并和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后,许多仁人贤士、爱国英杰皆是虔诚的佛教徒。梁启超曾感言:“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回顾历史,我国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之盛衰与国家之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盛行的时候,社会秩序也较多安定。因为释迦牟尼世尊一再教导弟子要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修六度,要成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国家公民。 佛说:做人必须“知恩报恩”。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尽力设法报答他,忘恩负义是佛所严斥的。 那么,谁对我们有恩呢?佛说有四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国家是我们生长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靠的是国家的保护,没有了国家,我们也将一无所有。所以国家对我们是很有恩典的,我们应该爱祖国,报国恩。 热爱祖国,报答国恩,是我们每一位佛子应时刻牢记的。
作者: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