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走错的路也是路


三兄弟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一个叫怨天,一个叫怨地,另一个叫无悔。
三兄弟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幕天席地,遭遇漠漠尘沙,翻过七座高山,涉过二十一条大河,终于来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集镇。这里有三条大路,其中只有一条能够通往城市,但谁也说不清究竟哪条才是。
怨天说:“咱老爷子一辈子教我的只有一句话‘听天由命’,我就闭上眼睛选一条,碰碰运气好了。”他随便选了一条,走了。
怨地说:“谁叫咱们生在那个地方呢,我没读过书,计算不出走哪条路最有可能,我就走怨天旁边那条大路吧。”怨地拍拍屁股也走了。
剩下的是一条小路,无悔拿不定主意。他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先去镇子里问问长者。长者见了他,但仍然是摇头,“没人到过城市,因为它太远了。而且我们这里的生活也不错。不过,孩子,我可以把我祖父的话告诉你——走错的路也是路。”
无悔记着长者的诚挚教诲,踏上了那条小路,寻找他的城市之梦。他经历的痛苦与艰难无与伦比,但是,每一次挫折,每一回失败都没有打倒他。当他面临绝境时,总是对自己说“走错的路也是路”,于是他挺过来了。在10年后的一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凭这他杰出的韧劲与毅力,从一元钱的生意做起——擦皮鞋,拣垃圾,端盘子,后来他成为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蓝领,白领,直到自己独自注册了一家公司。
30年后,无悔老了,他把公司交给了儿子打理,只身回乡寻找当年同行的兄弟。依然是那个贫困的小村,依然是茅屋泥墙,怨天和怨地住在里面,依然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三兄弟各自叙述了自己的故事。怨天沿着大路走了五个月,路越来越窄,野兽出没,一天黄昏,他差点被狼吃掉,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怨地选的那条路跟怨天并无区别,回来之后,他觉得一辈子不能抬头做人。无悔叹息地说:“我走的路和你们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决定了就决不回头。”

要多为别人想想


要多为别人想想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珠地灭。这话未免太自私,其实做人,确实该为别人想想。
    圣雄·甘地,一次,上火车时,因为人挤,一只鞋子掉到车下的铁轨上,因为车要开了,来不急拣回,他就索性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下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会有人拣去这鞋,如只一只,拣去也用不上,把另一只扔下,他拣去,就还可以穿了。
     有个盲人,一到夜晚走路,总要提着灯笼,人们奇怪,瞎子点什么灯呀,他说:不为自己看见什么,只为照亮别人的道路,使别人不摔倒,也不会撞向我自己。
     这真是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佛教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如为众生得离苦,即为自己求安乐。
     在为别人着想的同时,对别人给你的好意,也应欣然接受,那怕这好意来得不太合适。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要扮演一个徒步旅行的行路人,正要上场时,一个门生紧急地提醒他:老师,你的鞋带松了。
     他回答说:谢谢你呢。随即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要步入舞台时,又蹲下,弄松刚才已被绑紧的鞋带。
       他这两个动作,恰被一在后台采访的记者看到,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表现行者旅途的疲惫,把鞋带放松,要掉的样子,很能体现,我的学生并不知道这演技的真谛,但学生的提醒,是关爱与好意,我怎能不接受。
     勘弥的做人与他的演技一样,令人可敬呀。
       佛教讲因缘法,因缘就是联系的法则,联系就如一张网,牵一角而动全身,大家是共荣共衰的,城门失门,就殃及池鱼,因为,为了救火,大家用盛水器把池里的水用光了,水池干了,鱼死了。
     所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像蜜蜂,刺了别人,自己也死了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適當的放手






新來的小沙彌,按法師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幾百本經書由一匹棗紅馬馱著。
在途中,小沙彌一直緊緊地牽著馬的繮繩,惟恐它不好好走,甚至怕它脫繮而逃了。越是這樣,那匹馬越是在後邊拖拉著,越走越慢,越走越沒精神,小沙彌就把繮繩扯得更緊了。結果,沙彌和馬之間不但形不成默契,還爭執彆扭著。本來並不遠的路途,居然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打了個來回。
回到寺院里,小沙彌就向法師告馬的狀,說這匹馬太不聽話了,越拉越不走,急死人了。法師就笑了,對小沙彌說:與任何一匹馬同行,都不能強拉硬拽,要因勢利導,發揮和調動馬的積極能動性,讓它自己走,讓它在前面走,或與它並排走,絕對不能在前面拉它。這匹棗紅馬是一匹最聽話的老馬,對這樣一匹馬,就更省心了,所謂的老馬識途,它在這些寺院與寺院之間的路途上,走了已不止一遍,走了也不止一年了。明天再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時,放手讓它自己走,你試試看。
小沙彌半信半疑地休息去了。
第二天,當小沙彌與那匹棗紅馬再次踏上路途時,小沙彌想起法師說的話,就及時地放開手,把繮繩搭在馬的脖子上。那匹棗紅馬像是受到了莫大的尊重,馬上精神起來,朝小沙彌咴咴兩聲之後,揚起四蹄嗒嗒嗒地朝目的地走去。小沙彌在一側跟著,既輕鬆又愉快。
更令小沙彌感動的是,在回來的路上,在一塊半米見方的岩石旁,棗紅馬忽然不走了,還銜住他的衣袖往它背上搭。小沙彌忽然明白了棗紅馬的意思,在騎上它之前,把自己揣在懷里的半塊白饃喂給它了。
結果可想而知,與昨天差不多的路程,今天只用了少半天的時間就順利歸來。
每一個人,對待每一件事,都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和熟悉的過程。因此來說,有的時候,你過多地約束和牽制,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和作用,倒不如適當放手,來得智慧和省心。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
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儒家仁慈孝道思想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素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传入我国,和我国文化相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对于动物,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我国出家人不托钵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杀素食、培养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观念就逐渐在佛门中形成了。
不杀生这一观念,在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中,更为重视。佛教以为不同空间的众生,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人道与畜生道,同是六道之一,畜生并不永远为畜生,人也并不永远为人。基于此一认知,多生多劫以来,人与畜生之间,难免没有父母妻子眷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若杀害各种生命,往往有可能杀害前世的六亲眷属。再者,我今生为人,杀害畜生——飞禽、鱼虾、鸡鸭猪羊,未来生中我如堕入畜生道,别人——包括畜生道恶报受尽转生为人的,也照样会杀我。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恶业招感,世界上连年战争不断,社会上的杀人、放火、勒索、撕票,都是人类共业的后果所致。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则认为,食用众生之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杀生,但是因为你的吃肉助长了他人的杀生,这其实是间接的杀生。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说:而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 印光法师认为,食肉与吃素是一个人超升或堕落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想爱惜自身及普天人民,想长寿安乐,不遭受意外灾祸,就应当戒杀吃素,也是为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种妙法。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又说:
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印光法师指出,一个人虽不杀生,但他吃肉助长了人的杀业,其实是犯了杀戒。只有当一个人不亲自杀生,坚持吃素的时候,他不仅不造作恶业,还能够免除各种苦报,他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放生之举。

Sunday, December 2, 2012

<富含哲理的佛教故事>



<富含哲理的佛教故事>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反思:在生活中,您是否也像师弟一样,对某些人、事、物都表现得过于执着呢?

二、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反思:大道理人人都懂,能实践的人有几个?

三、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反思:一旦心中怀有满满的成见,就容不进他人的看法了。您的杯子,还有多少空间装下别人的意见?

四、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小心得:所谓的“佛法不离世法”,原来就是如此!

五、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小心得:修行路上,总是要谦逊,才能走得更远。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谈修行(节录)


谈修行(节录)
  修行就是把心看好!看看自己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好念头,起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念头?又起
了多少个坏念头,起了多少害他人的念头?我们的身若是清净,心也清净,这样进佛堂拜
佛,都是清清净净的。反之,身不清净,也许多天没沐浴,或几天没换衣服,浑身散发异
味,又带了一颗烦恼的心,这样进了佛堂,想求佛菩萨加被,替你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
的!这种人最好先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再进佛堂。

看破放下得自在
  我常告诉自己放下、看破!倓虚老法师常讲“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看破不是眼睛
看破,而心要能看得破!心的意念,不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执着,也就是心对境,在受、
想、思的善恶过程中,都视如梦幻泡影。泡影的东西,有那一样是永远不变的?既是泡影就
不值得我们执假为真!问题是我们的心不这样想,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事,再拉回来想一想。
以我自己为例,我离开监狱十六七年了,有时我还会把它拉回来想一想,想有什么用呢?过
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形相已经没有,再度拉回,在自己的心里又起一些形相,那些形相
只给自己引来无数烦恼!想自己那个时候该怎么样!这些已经过去的影像,你现在想要怎么
样,也无济于事了!

  不但把这一生的事拉到现在,甚至把过去生的事也拉到现在,了解做梦的人,就知道梦
境常把我们的心拉得很远很远。现在诵经,心清净了,过去那些影子全出现了。你说是做梦
——是在做梦。可以说,大家现在都在做梦,问题是,谁肯承认自己是在做梦呢?谁肯在做
梦时,把这些梦境观想观想,观想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呢?只要肯把这些假心妄心停下来,
真心就显出来了。现在这些妄心覆盖了我们,使我们行善做恶的心全存在着。做好事是对那
些坏事而来,做好事,坏事就渐渐消失,好事和我们的真心相合,这颗纯善的真心就容易生
起,现在我们都迷惑了,人一迷惑,任何事情都不能如实的知。

  上面讲一切外面的景就是事,心就是理。想得到真心,就得把妄心去除,有妄,真就不
显不出来,妄尽了,真才能显出来。妄怎么除尽呢?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随时观照自己
的心,使心不随恶转——不随贪嗔痴转;也不随着不贪、不嗔、不痴转,这样真就容易显
现。

梦参法师讲 文章来源:美佛慧讯 第五十五期

禪師、律師、法師是甚麼?


禪師、律師、法師是甚麼?
 在有部昆奈耶雜事卷十三中,比丘分為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一共五類。長於誦
經的為經師,長於持律的為律師,長於論義的為論師,長於說法的為法師。長於修禪的為禪
師。但在中國的佛教中,經師與論師,未能成為顯著的類別,律師、法師及禪師,倒是風行
了下來。
 
 禪師,本來是指修禪的比丘,所以,三德指歸卷一說:「修心靜慮曰禪師」。但在中國,
有兩種用法,一是君王對於比丘的褒賞,比如陳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丘慧思和尚為大禪
師;又如唐中宗神龍二年,賜神秀和尚以大通禪師之諡號。另一是後來的禪僧對於前輩稱為
禪師。到了後來,凡是禪門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氣,均被稱為禪師了。

  律師,是指善解戒律的比丘,學戒、持戒,並且善於解釋處理以及解答有關戒律中的各
種問題者,才可稱為律師,律師在佛教中的地位,相當於法律學者、法官、大法官,一般的
比丘、比丘尼要求持戒不犯,未必通曉全部的律藏。所以,比丘如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律
師,實在不簡單。

  法師,是指善於學法並也善於說法的人,這在一般的觀念中,以為法師是指的比丘,其
實不然,佛典中對於法師的運用,非常寬泛,並不限於僧人,比如法華經序品中說:「常修
梵行,皆為法師」。三德指歸卷一說:「精通經論曰法師」。因明大疏上說:「言法師者,
行法之師也」。又有說以佛法自師並以佛法師人者稱為法師。因此,在家的居士也有被稱為
法師的資格,甚至善於說法的畜類如野干(似狐而小),也對天帝自稱為法師。基於這一理
由,道教受了佛教的影響,也稱善於符籙的道士為法師;於晚近成立的理教,也受佛教的影
響,把他們的教士稱為法師,可見,法師一詞,並不是佛教比丘的專用稱謂了。

  根據佛制的要求,我以為:佛教的出家人對俗人自稱,應一律用比丘(沙彌)或比丘尼
(沙彌尼),或用沙門;在家信徒稱出家人,一律用阿闍梨(或稱師父),居士自稱則一律
用弟子,不願者,即僅用姓名,有用學人自稱者,但照經義,那是初二三果的聖者;出家人
稱出家人,長老則用長老,上座則用上座,平輩則互以尊者或親切一些用某兄某師來稱呼對
方,佛世的比丘之間,均可稱姓道名;比丘對於尼眾可以稱為姊妹,尼眾自稱長老上座,可
比照比丘的用法,平輩則互以姊妹相稱;教外人稱比丘及比丘尼,自可由其隨俗。如果比丘
而確有禪師、律師、法師的資格,當然可以接受教內外的名副其實的稱呼,否則,像今天的
佛教界,凡是僧尼,不論程度資質的高下,一律被稱為法師,實在不合要求。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从情歌到佛理--------《不来也不去》

从情歌到佛理--------《不来也不去》

不少人都知道林夕笃信佛学,其实在他的歌詞和散文出处都可见佛学,林夕说这是首假装讲

爱情的佛理歌,像此类借情谈佛理的歌词很多,无论是《人来人往》《富士山下》或者《爱情

转移》佛学的意味都很浓厚,林夕把自己这类关于佛理的歌词称作【佛Line】(“我写词,在

时装学角度而言,即是好多条line,我現在主力专研的叫『佛line』”----林夕语)而且这条Line




渐渐成为林夕词作的一股主流。



夕爷坚信佛学可以使人脱离痛苦,林夕援佛入词是近十年左右的事。以佛学來填词源于98年

自己经历的一場大失恋,湊巧他要为之填词的王菲也经历婚姻问题,于是林夕开始以新的手

法书写:「我想了很久,一個人可以怎样保护自己,想了很多道理,后来又写了《给自己的

情书》。之后开始读佛经,发现它和我之前想的道理类近,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脫痛苦。」起

初林夕的词只是碰巧与佛理相通,经过十一年时间洗礼,林夕这条【佛line】日趋圆通。

夕爷认为佛学的主旨便是一套【如实观】的哲学:「佛教首先假定人生的困扰來自无明,然

后假定困扰的解决依赖如实观」。所谓「无明」,即是沒有光明,在这个状态下的人苦恼痴

迷;若要去除无明,有赖培育【如实观】──关照实相的智慧。


佛学指出人的肉身是無常的,会随着各种缘起条件而迁变不居。如果认为肉身可以恒长不

变,执于青春时的肉身则成老苦,执于健康时的肉身则有病苦,执于生存时的肉身则为死

苦。肉身如此,心理活动(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会随着事物而迁变不居。用佛学用语,

这就叫做「无常」。人陷于无明而不能自拔,正在于他們不明白世事无常的真相,误以为自

己可以决定一切,而对事物生起贪恋。一旦有所贪恋,执于定常,就会生出各种苦果。



夕爷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述及自己的爱情观时间,就说:「关于爱情,因安乐而快乐,就

是做到『不错过任何挑逗,也不为任何人守候』,『不给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爱』。

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是爱情要来,不会抗拒;爱情要走,不会纠缠。所以林夕十分强调爱

情不能「拥有」:「情歌,总喜欢用失去了他來表示分手。我写过,罪过罪过。一个人是如

何以为凭爱情或婚姻而有能力拥有另一个人?」所谓拥有一段爱情,即是将爱情当成物件,

以为可以用手执著把玩。这就是忘记了爱情关系是一连串事件所构成,爱情不断流转,以为

借著愛爱情可以拥有一個人,那是迷执。

在【如实观】的智慧下,林夕的爱情观就是一场人来人往的转移。爱情是缘起的,因借某些

条件来而又去,既由不得我自作主宰(自性),也不是上帝或月老穿针引线(他性)。2007年写成

的《爱情转移》最能透达这个意思。这一首歌,从一个相当宏观的角度来书写「爱情」。爱

情是一场转移,爱上一個人,乐过痛过恨过之后,又爱上另一个。这个历程是无限的,因此

才有「爱情不停站」的说法。林夕自己解释:「其实所谓的爱情路,对我来讲是沒有终站也

沒有停站的,人生很无常,特別是感情方面,你无法控制它,你爱一个人是不受控的,如果

受控的話就不是爱情。所以我就用『爱情不停站』的感觉来写」。2002年写成的《人來人

往》,林夕借着歌者第一身的经历,也说出同样的意思:所谓爱情,就是有些人来了,有些

人走了,挡不住也留不下。人来人往,正是此意。



文字选自《林夕•佛学•爱情》文:刘保喜


Friday, July 20, 2012

I am a Buddhist


 
 I am a Buddhist
 
 
 
 

When I say that 'I am a Buddhist', I am not shouting that 'I am good, better than you or even close to being pure'. 
Instead I'm shouting that 'I was lost in the pains, unsatisfactoriness and frustrations of the world, but now I'm walking a path that leads to progressive lessening of my greed and ignorance, lessening my attachments and sufferings day by day.'


When I say 'I am a Buddhist' I don't speak of this with a 'Holier than Thou' attitude, Never with a 'I am going to Heaven while you are on a one way ticket to Hell' mindset. 
Instead I'm confessing that I am ignorant of much Truth and need the Buddha Dhamma to be my guide. If I am bad I have an equal chance as any of going to Hell, and if I am keeping my precepts well, I too have a well deserved holiday in Heaven.


When I say 'I am a Buddhist' I'm not trying to showone-upmanship or arrogance but I'm professing that I'm weak and need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as my Refuge to carry on.


When I say 'I am a Buddhist', I'm not bragging of success. 
Instead I'm admitting I have failed time and again to let go of my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and need the Buddha Dhamma to help me develop qualities of Generosity, Loving Kindness and Wisdom.


When I say 'I am a Buddhist' I'm not claiming to be perfect. 
In reality my flaws are far too visible, but the Buddha has taught that everyone of us is capable of purifying himself and attaining perfect wisdom of the Truths of life. He has given me the confidence that I too can evolve to be Enlightened.


When I say 'I am a Buddhist' I still feel the sting of pain, the aging of my body, illness and 
I have my share of heartaches and failures in this ceaselessly changing world, But the Dhamma has taught me to see the realities of life, to accept change and to handle it with wisdom. My physical body will inevitably suffer but my Mental pain is optional.


-- 
如如不動
See it Thus, 
See it Thus, 
With Mind unmoving. 
    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are like dreams, illusions, bubbles, shadows,
    like dew drops and a lightning flash:
    contemplate them thus.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WEEK 9 拉曼大学佛学会校内活动预览 Buddhist Society Activity Preview


WEEK 9

拉曼大学佛学会校内活动预览 

Buddhist Society Activity Preview


星期日 Sunday…
图书馆开放日 Library Open Day
Date 日期  22 July 2012
Time时间11am-2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s Library 法悦阁 图书馆

星期二 Tuesday…
成佛之道中文佛学班 Path to Buddhahood
Date日期24 July 2012
Time 时间: 8.00pm-10.30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法悦阁

星期三 Wednesday…
英文佛学班 English Dharma Class
Date 日期: 25 July 2012
Time 时间:8.00pm-10.00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法悦阁
Title: Dependent Origination

星期四 Thursday…
闻思修佛学班 Chinese Dharma Class
Date 日期: 26 July 2012
Time 时间:8.00pm-10.30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法悦阁


UTAR BUDDHIST SOCIETY FACEBOOK PAGE:
在面子书加金宝拉曼大学佛学会吧!Do add us on Facebook too 

Monday, July 16, 2012

招收Unit Member (Recruiting Unit Member)

致佛学会法侣们:

为承担而扬帆,为延续而启航
目前佛学会正在招收Unit Member,既是各小组组员。小组组员主要是帮助佛学会执委承办佛学会活动,让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
而这一次所要招收的Unit Member人数为17个,分别为:

联谊与福利组组(主要是主办佛学会的各活动,如外游、讲座,抄心经等)--
8位
资讯组(主要是传达佛学会的资讯及佛法,更新部落格,出版会讯等)--
5位
书怡组(主要是管理会所(法悦阁)的图书馆及处理图书的出借记录)-- 4位


有兴趣的学员,请自行下载表格,且填完后转发回这个邮址:

utarbuddhistsocietykampar@gmail.com

要提醒的是,由于人数有限,请各位在指定的时间内,即7月21日前寄回表格。
谢谢各位的合作

若有任何疑问,请联络
陈运斌 (流音) 017-9569788
黄丽君 016-5618008 017-7678040

The new committee board of Buddhist Society would like to recruit a group of Unit Member, in order to help the committee to facilitate all the activities.
What is Unit Member? In fact, Unit Member is one who helps the committees in terms of the society management affair and society activities. 

There will be only 17 Members being recruited, which include:-

*Fellowship and Welfare Unit* (Mainly in organizing Buddhist Society activities, such as outing, talks, etc) -- *8 members*
*Publicity and Information Unit* ( Majorly promoting the activity updated news, dharma sharing, update Buddhist Society’s blog and others) --*5 members*
*Library and Literacy Unit* ( Mainly to arrange and manage the library in Buddhist House) -- *4 members*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joining us, kindly download the form and fill it up. Send to the email below before 21 July 2012:

utarbuddhistsocietykampar@gmail.com

Any inquiry, please refer to:
Yun Bing 017-9569788
Li Jin (Cheryl) 016-5618008 017-7678040

Saturday, July 14, 2012

WEEK 8 拉曼大学佛学会活动预览 BUDDHIST SOCIETY ACTIVITY PREVIEW


WEEK 8

拉曼大学佛学会校内活动预览 

Buddhist Society Activity Preview

星期日 Sunday

图书馆开放日 Library Open Day
Date 日期  15 July 2012
Time时间11am-2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s Library 法悦阁 图书馆

星期一 Monday
悦心缘Buddhist Fellowship


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宝贝都不一样,圆的还是方的...?
匿名的宝贝...到底是谁呢?
(是我吗?)

日期:716(星期一)
时间:晚上8
地点: 法悦阁 为您揭晓

星期二 Tuesday
成佛之道中文佛学班
Date日期17 July 2012
Time 时间: 8.00pm-10.30pm
Venue 地点:Buddhist House法悦阁



禅修班 Meditation Class (只限于报名者 Only for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Date 日期:17 July 2012
Time 时间: 7.30pm-9.30pm
Venue 地点: 学校 H001 & H002

星期三 Wednesday
英文佛学班 English Dharma Class
Date 日期: 18 July 2012
Time 时间:8.00pm-10.00pm
Venue 地点: Buddhist House 法悦阁
Title: Dependent Origination

星期四 Thursday
闻思修佛学班
Date 日期: 19 July 2012
Time 时间:8.00pm-10.30pm
Venue 地点: Buddhist House 法悦阁